对投资组合有“战略价值”!高盛的判断:世界正进入“大宗商品控制周期”

高盛认为,在当前全球化停滞、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传统的股债组合在应对两种滞胀风险(制度信誉侵蚀和供应冲击)时显得尤为脆弱。一个由“绝缘-扩张-集中-杠杆”构成的四阶段“大宗商品控制周期”正在形成。因此,大宗商品正在成为对冲未来风险不可或缺的核心资产。

高盛的最新研究判断,随着全球化进程停滞和各国转向内向型政策,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大宗商品控制周期”。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高盛分析师Lina Thomas和Daan Struyven等人在9月3日的报告中认为,在当前全球化停滞、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传统的股债组合在应对两种滞胀风险(制度信誉侵蚀和供应冲击)时显得尤为脆弱。

这时,一个“大宗商品控制周期”正在形成。高盛认为,该周期四步模式驱动:政府首先通过关税、补贴和战略储备来“绝缘”和保护国内供应链;随后在保障自给后“扩大”出口;继而导致全球价格下跌,高成本生产商退出,使供应“集中”到少数主导者手中;最终,这些主导者利用其市场地位施加“杠杆”,引发新一轮的供应安全担忧。

报告强调,各国出于安全考虑纷纷保障本土供应链,导致主要大宗商品的生产和加工日益集中于少数国家之手,并被频繁用作地缘政治工具。这不仅加剧了价格波动和通胀风险,也凸显了持有大宗商品作为投资组合多元化工具的必要性。因此,无论是对能源、关键矿产还是黄金的分析,或都指向一个结论:大宗商品正在成为对冲未来风险不可或缺的核心资产。

传统股债组合失灵:滞胀幽灵下的脆弱性

高盛的报告指出,传统的股债投资组合在两种滞胀情景下表现不佳,使其多元化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种是制度信誉侵蚀型滞胀。当市场对央行控制通胀的能力或意愿产生怀疑时(如1970年代的美国),通胀失控,股票和债券往往会双双下跌。在这种环境下,黄金作为一种“体系外”的价值储存手段,表现突出。

第二种是供应冲击型滞胀。当外部供应中断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时,作为受冲击核心的大宗商品,反而成为少数能提供正实际回报的资产。2022年,当时为欧洲供应约40%天然气的俄罗斯削减流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报告强调,历史数据显示,在过去任何一个股票和债券实际回报率同时为负的12个月周期里,大宗商品或黄金总有一方能提供正的实际回报。因此,在当前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重燃之际,除了黄金,对广泛大宗商品的多元化配置同样至关重要s。

从绝缘到杠杆的四步循环

高盛认为,2008年之前,供应链的延伸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帮助稳定了物价。但此后,以全球商品贸易占GDP比重衡量的全球化进程陷入停滞。随着各国转向内向,大宗商品正扮演起更具战略性的角色,并遵循一个“控制周期”。

供应集中加剧地缘政治风险

高盛用大量事实和数据证明,大宗商品供应的集中化和杠杆化正在全球范围内上演。

在能源领域,报告预计到2030年,美国将供应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LNG,并已开始将能源出口与关税谈判挂钩,增强了盟友对其供应的依赖。

历史案例也屡见不鲜:1973年,阿拉伯国家禁运石油,导致油价从每桶3美元暴涨至近12美元。2022年,俄罗斯削减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

同时,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也加剧了供应链的脆弱性。随着海上通道的护航力量减弱,地缘政治风险对大宗商品流动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

对投资者的启示:大宗商品的“战略价值”

高盛的分析最终回归到对投资者的核心建议。在一个日益分裂、供应链脆弱的世界里,大宗商品的价值正在被重估。

报告认为,大宗商品供应的日益集中和“武器化”,强化了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多元化效益。当然,并非所有商品都能提供相同的对冲效果,这取决于两大因素:(1)该商品在通胀篮子中的直接或间接权重;(2)其供应被中断的可能性。

因此,高盛的结论是,随着世界正式迈入“大宗商品控制周期”,将广泛的大宗商品纳入投资组合,是抵御未来通胀和地缘政治冲击风险的一项具备长远“战略价值”的决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