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M1M2剪刀差持续收窄 宏观政策给力让经济回升有保障

  8月13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M1M2之间的“剪刀差”明显收窄。

  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窄,体现资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环效率提高,各项稳市场稳预期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与经济活动回暖提升的趋势相符合。

  有业内人士指出,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宏观政策的总体基调是更加积极有为,各种宏观政策也明显靠前发力,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宏观政策更加“给力”,也让经济持续回升更有保障。

  M1M2剪刀差收窄 资金循环效率提高

  按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7月M1M2剪刀差为3.2%,较去年9月高点低了6.9个百分点,总体呈现收窄态势。 

  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

  “M1主要是企业日常经营周转资金。大企业实力雄厚,资金融通能力较强,通常不需要保持较多的流动资金,更加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而中小企业资金融通能力较弱,在正常情况下会预留较多的周转资金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业内专家进一步指出,近年来,部分领域出现无序竞争,一些大企业凭借市场优势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并转用于理财,实际上是占用了一部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上下游中小企业为降低财务成本,尽可能地把活期存款等流动资金压降到最低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M1的增长。

  此外,当前我国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升。业内专家表示,直接融资占比提升有利于更好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企业融资更多依赖银行信贷。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特点的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选择,有利于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7月社融规模同比多增3613亿元 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匹配

  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3万亿元,同比多增3613亿元;1-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99万亿元,同比多增5.12万亿元。

  具体来看,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1万亿元,同比少增694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25亿元,同比少减245亿元;但政府债券净融资8.9万亿元,同比多4.8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212亿元,同比多767亿元。

  “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要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有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和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债券发行扩容提速,贷款作为企业融资渠道之一,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事实上,人民银行在2010年前后推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贷款、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股票、非标等广泛的融资渠道,能够更全面刻画金融总量增长的全景,相对而言更具分析价值。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关注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没有对贷款提出具体要求,且将社会融资规模前置,也是基于这样背景的考虑。

  宏观政策更加给力 经济持续回升更有保障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运行良好,GDP同比增长5.3%,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了0.3个百分点。

  “这是支撑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根本因素。”业内专家表示,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社会信心也在逐步恢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各方面对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更有信心。而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平稳增长,也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主体的有效融资需求,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事实上,今年宏观政策的总体基调是更加积极有为,各种宏观政策也明显靠前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了政府债券发行节奏,“两重”“两新”政策也在加力扩围。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明显提前,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

  数据显示,上半年政府债券累计发行13.3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7.89万亿元,同比增长36%;2万亿元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专项债额度也发行了约1.8万亿元。在政策合力带动下,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速。

  业内专家表示,政府债券发行短期对贷款有一定替代效应,但长远看,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充分发挥财政乘数效应拉动总需求,有助于让经济更好“动起来”,进而撬动增量信贷需求,促进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一石多鸟”效应正加快显现。同时,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加快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撬动破解“三角债”“连环债”,也畅通了经营主体的资金循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专家分析指出,当前经济仍面临内外部挑战,政府债券快发多发,实质是政府加杠杆、企业和居民稳杠杆,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减轻实体部门债务负担的合理优化之举,也有利于宏观杠杆率的结构优化。今年以来,政府部门杠杆率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至65.3%。同期,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杠杆率相对稳定,分别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略降0.7个百分点。政府部门信用等级较高,融资成本通常明显低于企业和居民,政府发债扩容提速能够在扩大需求、支撑经济的同时,降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减轻实体经济的债务负担,为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业内专家表示,按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下半年宏观政策还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国内经济循环将有望更加顺畅,经济持续回升和有效信贷需求合理增长有保障。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