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出炉:资金活化程度提升,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8月13日,央行发布2025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9%、8.8%、6.9%,继续高于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仍然比较大。

  专家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运行良好,GDP同比增长5.3%,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了0.3个百分点,这是支撑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根本因素。反过来,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平稳增长,也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主体的有效融资需求,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M1-M2剪刀差明显收窄,资金循环效率提升

  2025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前七个月净投放现金4651亿元。

  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M1主要是企业日常经营周转资金。大企业实力雄厚,资金融通能力较强,通常不需要保持较多的流动资金,更加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相反,中小企业资金融通能力较弱,在正常情况下会预留较多的周转资金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相比于6月,7月M1余额略有下降。专家指出,“近年来,部分领域出现无序竞争,一些大企业凭借市场优势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并转用于理财,实际上是占用了一部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上下游中小企业为降低财务成本,尽可能地把活期存款等流动资金压降到最低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M1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M2和M1增速剪刀差为3.2个百分点,较去年9月高点低了11个百分点,总体呈现收窄态势。作为经济周期中的领先指标之一,“M1-M2 增速差”既能够反映企业信贷扩张和利润改善情况(企业活期存款相对定期存款的变化),又能够反映居民消费和储蓄搬家情况(居民存款向企业活期存款转移)。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窄,体现资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环效率提高,各项稳市场稳预期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与经济活动回暖提升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初步统计,2025年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明显提前,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上半年政府债券累计发行13.3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7.89万亿元,同比增长36%;2万亿元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专项债额度也发行了约1.8万亿元。在政策合力带动下,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速。

  整体上看,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要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有专家表示,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和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债券发行扩容提速,贷款作为企业融资渠道之一,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2010年前后,央行推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贷款、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股票、非标等广泛的融资渠道,能够更全面刻画金融总量增长的全景,相对而言更具分析价值。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关注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没有对贷款提出具体要求,且将社会融资规模前置,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数据显示,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需要注意的是,贷款增量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比如,年初开门红的时候贷款就会增长较旺,而7月则是明显的信贷小月,历史上每年7月制造业、建筑业PMI平均水平分别比6月低1.2个、1.1个百分点。同时,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在业绩考核压力下,倾向于将半年末前后的信贷投放前置到6月完成,也对7月贷款读数带来一定扰动。

  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机构半年报披露,部分机构会出现短期调整信贷投放节奏、拉高6月数据的情况,这种“冲时点”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现,从经营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业半年期经营结算的重要时间窗口,大量企业面临货款回收、债务偿还、资金清算等刚性需求,这种阶段性的资金流动高峰也会反映在信贷数据上。业内专家表示,“观察贷款数据不能只看当月增量或环比变化,还应从贷款的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维度综合分析。从余额增速看,7月末贷款余额增速仍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稳固的。”

  贷款增长既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资金需求总体更加轻型化的宏观背景有关,也受到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影响,还叠加地方债务置换、中小银行化险、专项债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多家银行向记者反映,目前很多政府和企业更倾向于用债券融资解决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市场研究估算,化债、化险因素对当前贷款增速的影响超过1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以来,地方债务置换影响贷款约2.6万亿元,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对贷款的影响也接近7000亿元,还原上述因素影响后,7月末贷款增速会进一步提升。

  此外,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会挤出虚增空转贷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更高、更可持续。专家表示,金融机构淡化规模情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正在转变经营思路,从“比规模、比增速”转向“比服务、比精准”,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这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在虚增空转贷款被挤出的同时,经营主体获得了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满足。

  分析信贷增长不宜仅关注“量”,要有多元视角,重视信贷扩张的“质”。近年来,央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持续增强。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此外,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经过2018年以来多次降息,贷款利率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今年以来又进一步有所下行,7月利率低位运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这反映出信贷供给相对充裕,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优惠。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