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15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会晤。然而,这场峰会是一场难以单独评价其结果的会议。
一方面,很难说峰会非常成功。虽然特朗普表示对会谈非常满意,可以打满分“10分”,但是峰会的实际流程并不能反映出这种“成功”。双方会面时间只有三个多小时,不到预计的一半。会后虽然有新闻发布会,不过没有安排任何记者提问。特朗普也一反侃侃而谈的常态,“总结发言”时间不到普京的一半。原本还安排了两国代表团共同参加的午餐会,最后也被取消。客人普京还在阿拉斯加,主人特朗普就已匆匆返回华盛顿。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反复表示双方达成很多共识,但是到底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且对已达成共识的细节也是三缄其口。直到特朗普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及多名欧洲领导人通话之后,才开始挤牙膏似的流出一些信息,包括美国愿意以类似北约第5条的模式提供未来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而普京在峰会上反复重申要解决引发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西方主流媒体看来就是俄罗斯“毫不动摇”地坚持之前的立场,要在乌克兰实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不管是从峰会流程还是实质成果来看,都很难让人相信峰会确实让乌克兰距离和平又近了一步。
但另一方面,也很难说峰会是一场失败。毕竟,普京和特朗普在个人层面仍然表达了相互欣赏和支持,俄罗斯也没有公开拒绝和否定美国进一步推动俄乌和谈的安排以及在和谈条件上的提议。对乌克兰和欧洲来说,峰会上也没有发生他们最担心的场景:特朗普被普京当场说服,美俄就和平条件达成乌克兰和欧洲无法接受的共识。峰会后,特朗普更是兑现了与盟国密切沟通的承诺,迅速拨通了大西洋对岸的电话。长舒了一口气的欧洲领导人们不仅对特朗普的斡旋大加赞赏,还立即响应号召前往华盛顿继续开会。
阿拉斯加峰会之所以“难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特朗普在促和策略上选择了“将错就错”。据说,美国之所以召开峰会,源头是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此前访俄时误译了俄罗斯的立场,以为俄罗斯愿接受以俄控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交换”乌控顿巴斯,这一消息让白宫大为振奋,决心趁热打铁。此后,虽然在欧洲盟国提醒下美国复核发现,俄罗斯仅是同意以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停火换取顿巴斯,但特朗普还是决定“跟着感觉走”,在冲突双方立场并未调整接近的情况下冒险召开峰会。峰会流程表明,峰会结果可能不及美国预期,但事已至此只能将冒险继续下去。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
原标题:《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将错就错”召开的峰会》
栏目编辑:齐旭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肖河